文章来源:经济学院 网新部(2018-03-26)
2018年3月20日,经济学院每月一次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讲座。本次讲座由文法学院冀志强老师担任主讲,讲座的题目为“中国画的美学精神”。
在讲座中,冀志强老师从气韵生动、虚实相生、以小见大、大巧若拙、可游可居等几个方面逐一给同学们分析了中国画的美学精神意蕴。中国画是一种哲学的绘画,在这每一种美学精神之中,都包涵了中国哲学对于世界、人生的独特思考。

中国画追求一种氤氲的画面效果。这种对氤氲画境的追求源于中国古代哲人对于天地万物的思考。天地生于元气,元气就是一种混沌之气。绘画的氤氲,就是对于元气混沌的表现,也是对天地生意的表现。气韵生动,在山水画中得到了最佳的体现。氤氲,体现的正是气韵生动的艺境。也正因为这种对氤氲境界的追求,水墨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重要代表。
在讲解中,冀老师引领同学们鉴赏着一幅幅中国画作品,以此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画的精髓所在。徐贲的《快雪时晴图》气韵生动,马远的《松月图》幽静淡远,马远的《寒江独钓图》虚实相生,八大的《荷花小鸟》简练传神。这些作品,既让我们领略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,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心境与情怀。

冀老师又从中西绘画差异上让同学们理解中国画的美学精神。与西方画追求视觉逼真不同,中国画总是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。正是这种追求,造就了中国画这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。与西方画不同,中国画还讲究达到一种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。这种可游可居,是实现一种心灵的自由。中国画,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心灵徜徉之地。
此次讲座,大家认真地听讲,积极地与老师互动。老师的激情演讲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,使得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深一层。同时,讲座也提高了同学们对中国画的审美鉴赏能力,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层次地理解了中国画的美学精神。